简单来说,地质图显示了在一个地区的岩石分布。然而,为了充分了解地质图,有必要熟悉几个基本地质原则,包括地层学的原理、地质时代以及地质构造。对于有经历的人,地质图反映了岩石的三维分布,也可视为该地区地质历史的指南。

地层学的原理Expand

地层学的原理

沉积物﹝矿物颗粒与碎石﹞在地表受风化而形成,它们受侵蚀过程搬运,并在其他地方沉积下来,形成沉积层。沉积物随著时间加厚,由于重量及压力增加,沉积物最终被压缩及岩化成为沉积岩。

十八世纪科学家家James Hutton被誉为现代地质学之父。他经过观察现代沉积物的堆积速度,推论出今天看见厚厚的沉积岩层,须经过一段漫长时间形成。他更得出结论指类似现今的地质作用,从前必定已经发生。从此结论并引伸成为均变说理论。均变说指所有古老的岩石及地质特征,均能够以现今的地质作用解释。均变说通常被形容为 「现在是开启过去的钥匙」 。

研究保留在岩层内的地质记录称为地层学﹝图1﹞。


图1:于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露出的晚生古代﹝三亿一千五百万至二亿八千五百年﹞

地层学是基于以下两个先决原则:

  • 地层层序定律于1699年由Nicolas Steno创立。他认识到当沉积物按水平状态顺序形成地层时,最老的地层在下面,而最年轻的地层则在上面,组成地层层序。
  • 化石层序规律是由英国矿产地质学家William Smith创立。他观察后指出,个别的岩层或地层的排列方式,在任何地方皆可预计得到。重要的是,含有相近化石类别﹝化石组合﹞的岩层,会出现在同样的层位﹝时代﹞,这点使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岩层能相互对比,并让William Smith于1815年制作出首张全国的地质图。

这两个地层学原理,有助根据岩层的层序推断岩层的相对年龄。相对年龄是指在岩层序列之中,哪一岩层较其他岩层年长﹝或是较年轻﹞。不过,这并没有指出岩石的确切年纪﹝即绝对年龄﹞。

相对年龄Expand

相对年龄

参考图2,根据地层层序定律,砂岩、粉砂岩、泥岩、石灰岩、火山灰及砾岩的沉积物按次顺序沉积,图中的砂岩是最老的岩石,而砾岩则是最年轻。

另外两个可以协助推断岩石及地质事件的相对年龄的原则是:

  • 相互切割关系原则是指任何地质特征﹝例如岩墙﹞切过现存的岩石,这地质特征一定较被切割的岩石年轻。
  • 包含碎块原则是指任何含有其他岩石碎块的岩石,一定较该碎块的岩石年轻。


图2:沉积岩与火成岩的相对年龄关系。


表1:图2所示的地质事件的发生次序

图2所示,在花岗岩内发现泥岩的碎块﹝包含碎石原则﹞,花岗岩一定在泥岩形成之后侵入。再者,岩墙切过砂岩、粉砂岩、泥岩、石灰岩、火山灰及花岗岩体内,但并没有触及砾岩。此关系确定岩墙侵入的时间在砂岩、粉砂岩、泥岩、石灰岩、火山灰及花岗岩形成之后,但在砾岩形成之前。最后,正断层错动整个岩石层序,使到右侧的岩层向下位移。

因此,从图2所见,可以就这些地质历史事件作出摘要如表1。

从层序所见到的岩层不一定代表完整的沉积历程。有些沉积物或岩层可能受风化侵蚀,部分剥落并被移走,或是长时期没有沉积作用发生。有些岩层甚至可能遭侵蚀后全部被移走,以致该地区缺失了整个时期的地质记录。事实上,缺失的地质事件可能较现在幸存于岩层中能找到线索的还要多。

一个地区的地质史是按照岩层层位关系而编定,之后可从岩层中的化石,而断定不同岩层的相对年龄。尽管沉积环境因在不同的地域而改变,致使化石不一定出现于相同的岩石之中,远距离分隔的岩层层序可引用化石层序定律来确定相对层位。

地质时代表Expand

地质时代表

地质图显示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地面的分布情况、构造特征及其相对年龄的关系。

最初的地质图只有简单地显示含有相似化石组合的岩石的地层关系。后来,随著有更多地方的地质图完成及知识的增加,地质时代表根据广泛的岩石及化石种类为基础发展而成。其后制定了地质时代单位,即是将个别岩石及化石组别归类至相对的年代。不少的地质时代单位,是按该地层首次在英国被描述的地区而命名﹝例如泥盆纪﹞。

自五亿四千二百万年前至今,称为显生元﹝意谓 「展现生命」﹞。在这期间,地球上出现非常丰富、能够确认而且不断演化的植物及动物,因此地质时代表中,显生元出现最多的分组。显生元时期之地质时代单位的界线,通常以物种广泛绝迹的化石记录,以及反映了全球性地质事件的不整合来划分,如主要的岩浆活动或陨石撞击等事故,例子包括:在二叠纪及白垩纪末期,有大量岩浆涌出,以及于白垩纪末期的陨石撞击。

直至二十世纪初,没有任何科学方法可以推断岩石的确切﹝绝对﹞年龄。因此,地质时代单位只代表相对年龄。一直以来有多个有关地球年岁的理论面世。以宗教角度估计,地球相当年轻,即使早期的地质学家早已认定沉积岩的庞大厚度,需要很长的时间始能形成。英国物理学家家Lord Kelvin于1846年根据岩浆在地球表层冷却估计所需的时间为基础,推算出地球的年龄约二至三千万年。

二十世纪初,岩石中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被确认可用作纪录岩石的年龄。这个发展有助为地质时代单元编排年岁,从而建立地质时代表﹝图3﹞。由于定年法的技术不断改良,地质时代表的框架目前仍在改善中。

首个地质时代表于1913年由英国地质学家Arthur Holmes﹝1890-1965﹞发表。国际地层学协会定期根据新加入的数据,调整地质时代单位的分界线,并由国际地质科学会确证,最近一次的修正于2008年完成及发表。

绝对年龄

放射性同位素被称为 「藏于岩石内的时钟」,可用来确定岩石的绝对﹝或数字﹞年龄,把岩石的绝对年龄计算成一个具体的数字年岁。

简单而言,同位素元素的存在,是由于某些元素的原子核内拥有不同数目的中子,但具有相同数目的电子和质子。其中有些同位素﹝母同位素﹞不太稳定﹝指具放射性﹞,并经由释放能量而转化至另一个较稳定的同位素﹝子同位数﹞。从母同位素转化至子同位素的衰减速度是固定的,而个别的同位素的衰减速度均独一无二。

许多矿物皆含有放射性同位素。当矿物形成后,矿物中的母同位素便开始衰减而转化至子同位素。理论上,矿物的年龄﹝自形成后的时间﹞可从计算矿物中的母及子同位素的比率来判断。矿物的年岁等同在矿物内产生出的子同位素数量所需的时间。该时间可根据已知的同位素衰减速度来计算。

地球年岁

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岩石约有四十二亿八千万年岁。然而由于板块运动的关系,这些最早的岩石于板块运动的过程中被循环再生及破坏,以致未能凭此计算出地球可靠的岁数。取而代之,估计地球岁数最准确的方法是利用陨石的放射性定年法。陨石相信是太阳系形成时遗留的物质,在地球找到 最古老的含铁陨石,所含有的矿物的年龄是四十五亿七千万年,这年龄被视为目前地球年岁的最佳估计。


图3:简易地质时代表。
地质图Expand

地质图

地质图是将各种不同的地质资料,包括岩石及沉积物的分布、指定地区的岩石种类、其年代关系、以及区内的地质构造特点,透过图像展示出来。

地质图通常包括一张地形图,在此之上利用颜色显示地层单位﹝岩石及沉积物﹞的分布;又以特别符号来标示地质结构及其他地质资料。地图上的颜色、线条及符号代表了大量由地质学家从实地考察搜集得来的资讯。地质图包括图例,用以解释符号的意思。地质图上的图例有时亦会显示地层关系。另外,地质图一般都包括一个或以上的剖面图,以帮助使用者理解该区的地质情况﹝图4﹞。

图4:香港地质调查1:100,000比例香港地质图。﹝按图放大﹞

 

地质图的用途广泛,包括土地规划用途、评估天然灾害、探测矿物资源、评估水源及工程项目等等。

地质图简明、扼要地解释区内的地质历史。但须注意地质图仅表达了地质学家于制图时,对所得的地质资料的诠释。地图勘察的范围及搜集数据的时间,对地质图的准确度有很大影响。随著更多的实地考察及来自探孔及挖掘的数据增加,地质图可进一步得以修订及改进。

岩群、岩组、岩套

地层单位是指分立并可明确划定的地层或岩体。具有独特岩性、物质及化学特征的地层单位,以岩组显示于地质图上。两个或以上地理相近及具有类似特质的岩组,被分配为同一岩群,亦即岩组以上的一个级别。

较大而独立的侵入岩在地质图上显示为深成岩体或花岗岩岩体,并按其出现的地区而定名。这些花岗岩岩体的地位等同于与岩组。多个化学及矿物特征有密切关系的花岗岩岩体,则会组合为岩套

香港的火山岩岩组通常被编排至一个岩群,以表示特定的岩浆活动时期﹝即火山活跃期﹞。岩套相等于火山岩岩群,两者皆代表特定的岩浆活动时期。未经固结的表土沉积物是最年轻的地层单位,复盖了大部分坚固的基岩。香港的表土沉积物包括陆上的冲积物﹝河流沉积﹞及坡积物﹝山坡沉积﹞, 海泥、海沙以及更新世的离岸冲积。

地质图显示甚么?Expand

地质图显示甚么?

颜色范围

在地质图上,每个地层单位﹝非指每类岩石﹞都会被分配一个专用颜色,颜色的选择通常视乎地层单位的年龄而定。国际上有数个认可的颜色标准系统,给特定的地层单位及地质时期。然而某程度上,为了配合地图的独特用途,差不多所有的地质图上采用的颜色都跟标准的系统有所不同。

除个别专用颜色外,文字符号亦经常被用来识别特定地方的地层单位。首个字母为大楷,通常代表地质年代,例如:J是指侏罗纪﹝二亿至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前﹞,P则表示二叠纪﹝二亿九千九百万至二亿五千一百万年前﹞,及D代表泥盆纪﹝四亿一千六百万至三亿五千九百万年前﹞,随后的字母﹝小楷﹞则代表其岩组的名字或主要的岩石种类。

地质线

观察不同岩石单位的接触方式是阅读地质图的重要元素,而三种主要的地质接触类型为:侵入接触、沉积接触及断层接触。在地质图上,侵入及沉积接触一般以幼线表达,至于断层接触则以粗线显示。

显示在地质图上的断层并非都是活跃断层﹝即与地震有关﹞。长时间不再活跃的断层的纪录,仍可能保留于岩石中。因此,地质图上的断层线只代表保留在岩石内的断层位置。

在地质图上,地质边界可以是实线或虚线,这反映其在地图上的确定性及准确程度。通常植被、土壤或市区建设会遮藏了地质接触边界。如果地质边界可观察得到,于地质图上便会以实线显示。但如地质边界不确定或仅凭推断,该地质线便会以虚线表达。一般而言,虚线越短,则表示该界线的位置越不确定。

地质图上的线条可以用符号来补充说明,如有:填色三角形、小剔号、箭号等。这些符号为地质线提供补充资料,例如断层﹝粗线﹞加上三角形表示该断层属于逆断层,而断层线附有三角形的一方﹝即是断层上盘﹞,被推复至线的另一方﹝即是断层下盘﹞。这些地质线和其他的线上符号皆于图例中阐释。

地质符号

地质面﹝如岩层、节理、断层或纹理等﹞的三维方向,以走向及倾角符号表达﹝图5﹞。当地质学家觅得合适岩石露头﹝并非松散的巨砾﹞,便会使用地质罗盘及倾斜仪来量度这些构造的方向,以走向及倾角记录下来﹝图6﹞。每个在地质图的走向及倾角符号,一般采用经多次量度所得的平均数值。

图5:地质线的例子。
图6:倾斜沉积岩岩层的走向及倾角。
  • 走向:走向是指倾斜的地质面与虚拟的水平面相交而成的线所延伸的方向﹝图6﹞。好像将一块玻璃放入一碗水内,由于水面处于水平,玻璃上的水位线是水平线,即走向线,而水位线所延伸的方向便是走向。
  • 倾角:倾角一般是指倾斜角度,即地质面与水平之间的角度,指地质面于倾斜方向的倾斜度。倾斜方向与走向成垂直方向。水平的平面的倾角为0°,垂直的平面的倾角则为90°。

图例

图例是地质图的重要部分,用以解释在地质图上的颜色、线条及符号的意义。要充分了解地质图,图例是不可或缺的。图例将每个地层单位的颜色及字母代号,并按年龄排列,在最上先列出最年轻,或新近形成的地层单位﹝例如人为堆积物﹞,而最古老的则放在最下。另外,图例亦同时列出岩石或沉积物的名称、简介及年龄。图例亦用作解释采用的地质线、走向及倾角等地质符号,亦可能包括矿产、化石位置以及区内其他的重要特征的符号。

绘画地质图的工具Expand

绘画地质图的工具

传统上,地质图是根据地质学家在调查范围内尽量行经的地方,记录所见的岩石 ﹝露头﹞、岩石种类﹝岩性学﹞、地质构造、风化程度,以及其他有用的特征。全部观察所得的资料均记录在地形图上,并且利用磁极罗盘倾斜仪等作测量。航空照片亦协助地质学家在野外认出目标地质特征。

  • 地形图利用等高线显示区内的地形,包括河流、湖泊、水塘、道路、建筑物、步行径等。地形图以不同的比例绘画,香港最常用的地图比例有:1:50,000、1:20,000、1:10,000、1:5,000及 1:1,000。例如1:10,000比例的地图指地图上每一厘米代表实地的10,000厘米﹝即100米﹞。选用的比例视乎勘察目的,即地图上所需记录的地质资料的多寡而定。
  • 航空照片﹝图7﹞是从飞机于空中离地面固定的高度拍摄。一对相邻的航空照片,若有60%的重叠范围,则可用于塑造地形的三维视象,对侦察性勘察甚有用处。如能掌握拍摄航空照片的飞行高度及镜头焦点距离的资料,即可确定航空照片的比例。香港备有少量摄于1924至1963年间,有限地区的航空照片。自1963年开始,每年均有系统地于全港进行黑白航空照片的拍摄。于1985年起,每年进行两次黑白照片拍摄工作,而到了1993年则定期每年拍摄两次彩色照片。
  • 磁极罗盘﹝图8﹞是用来判断北磁极方向的工具。它的原理是基于地球深处的地核形成有如一个巨型磁石,两端代表﹝正负两极﹞地理上的南北两极附近的位置。磁极罗盘具有一支可自由360°旋转的磁针,让观察者能确定其位置与北极间的方位。然而,磁极与地埋上的南北两极出现最多1,167公里的偏差,而这偏差按年转变。在香港,北磁极与地理上的北极均指向同一方位。然而在世界别的地方,出现的差异,可能须从罗盘读数作出约30°的加减调整。
  • 倾斜仪﹝图9﹞是用来量度地面的倾斜度,例如岩层的倾角。它采用水平尺﹝将液体注入密封玻璃管内﹞或钟摆分别来判定水平或垂直的倾斜度。倾斜仪上刻有半圆形度数表,指示平面的倾角。
图7:航空照片。
图8:磁极罗盘。
图9:倾斜仪。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