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的天然资源可分为三大类:陆上的金属矿物和非金属工业矿物、石矿和建筑石材,以及离岸的沙源。

香港的矿产Expand

香港的矿产

香港虽然面积细小,但矿产的种类相对颇多﹝图1﹞,一些矿产更曾经供商业开采。多类矿产大部分由中生代的岩浆活动造成,而与断层相关的热溶液活动则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矿物的密集度。

目前香港并无发出商业性开采矿业,或勘探矿产的经营牌照。


图1:香港具经济价值的矿产位置图。

香港的矿业史

莲麻坑铅矿

在19世纪60年代铅矿在莲麻坑地区被发现,并在同一世纪由葡萄牙人经营开采。主要的矿脉于1915年被发现。于1917年一家采矿公司成立,但只经营了三年。政府于1925年批出为期75年的采矿租约,追溯至1922年开始。矿场曾经在1932年及1937年两度易手,当时已建造了大约2,100米的隧道。新的采矿公司进一步开采,但采矿活动由于战争的爆发而在1940年暂停。于1941年至1945年,日本人占领时期进行小规模的开采,主要是盗取矿场东段的矿柱。但这些活动导致矿柱的顶部崩塌。矿场一直遭废置。到了1951年,不同承包商恢复开采工作。劳资纠纷、罢工、台风损失以及铅的价格下跌,导致矿场于1958年6月30日关闭,当时已开采大约60%的矿藏。莲麻坑铅矿的采矿租约于1962年4月届满﹝图2﹞。

针山钨矿

针山钨锰铁矿在1935年被发现,采矿牌照在同年发放。矿井于1938年开始发展,并在整个日本占领时期继续。采矿活动﹝包括无牌的地面挖掘﹞在1949年至1951年朝鲜战争时期扩展,当时钨的价格急剧上升。到1967年,由于钨的价格下降和劳动力成本增加,促使矿场停业。

马鞍山铁矿

马鞍山铁矿在1906年至1976年间共经营了70年。小规模的露天开采在1906至1949年间进行。在1949年以后,开采规模逐渐扩大,并于1953年开始地下开采﹝图3﹞。直至1959年,开采铁矿全部转移至地下挖掘。矿场主要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,当时铁矿中上层的矿藏已经耗尽。在1963年,矿场已建有5,458米长的主隧道和竖井,以及3,000米的分层矿坑,其中包括5个主要的矿坑溜井。在矿洞110米的高程建造了2.2公里长的运送带,连接到位于新矿洞入口附近的加工工场,该处离海岸只有200米远。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,全球的钢铁需求下降,而且在澳洲开发了大型铁矿场,加上供应日本的合同终止,导致矿场在1976年3月停业。当时有400位矿工被解雇,而采矿租约亦在1981年3月届满。

大磨刀洲石墨矿

大磨刀洲石墨矿的地下开采始于1952年。当时是以人手方式采矿,利用锄头及凿子等工具开采,又用点燃蜡烛作地下照明。矿石由篮子运送到地面,然后在两个风干场进行人手分选及露天风干。初期的自然通风情况良好,这是由于矿场有无数的隧道和竖井。后来,矿场引入了电力照明,并且设置电动水泵、矿石运输机和压缩机。然而,到1971年,矿坑逐渐深入地底,抽水和通风的成本被认为不符合经济原则,矿场因而停业。大磨刀洲石墨矿的采矿牌照在1973年1月届满﹝图4﹞。

图2:昔日莲麻坑矿的废置矿洞。
图3:于马鞍山矿采矿隧道内,进行爆破钻孔的历史照片。
图4:大磨刀岛上的石墨层。

金属矿物

金属矿物大致可分为四大类:

1. 锡-钨-钼的矿物

断断续续见到的锡-钨-钼矿物,大多集中于西北向的主要地质构造﹝如石英脉群﹞,以及蕴藏于幼粒花岗岩的地方,范围包括针山、沙螺湾及莲花山。

  • 钨锰铁矿﹝图5﹞曾于针山、莲花山和沙螺湾开采,青山及魔鬼山也曾设有小型矿场。
  • 虽然多个地区曾发现锡石﹝图6﹞,如上塘、针山及魔鬼山,但该矿物从未被商业开采。
  • 辉钼矿﹝图7﹞通常与钨锰铁矿一并被发现,但该矿物从未被商业开采。
图5:钨锰铁矿。
图6:锡石。
图7:辉钼矿。

2. 铜-铅-锌的矿物

铜-铅-锌的矿物主要集中在新界东北向的断层带,在粗火山灰晶屑凝灰岩之内,地区包括连麻坑及大帽山。铅-锌的矿石曾于莲麻坑开采,亦有少量在大帽山、银矿湾及大屿山东南部采挖出来。

  • 莲麻坑矿场曾开采出方铅矿﹝图8﹞、黄铜矿 ﹝图9﹞、闪锌矿﹝图10﹞及小量的金﹝图11﹞。
  • 大屿山银矿湾开采的方铅矿中曾发现银﹝图12﹞。
图8:方铅矿。
图9:黄铜矿。
图10:闪锌矿。
图11:金。
图12:银。

3. 铁的矿物

铁的矿物跟矽卡岩相关,是当花岗岩入侵与大理岩接触而产生,已知最大的矿床是位于马鞍山的铁矿。

  • 马鞍山是本港最大的铁矿矿床,磁铁矿 ﹝图13﹞曾经从这里与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矿床中采出。
  • 磁黄铁矿﹝图14﹞和赤铁矿﹝图15﹞ 亦曾于马鞍山矿场发现。
  • 有报告指出在莲麻坑、梅窝及大帽山,以及于马屎洲、鸦洲和平洲的沉积岩中发现黄铁矿﹝图16﹞。
图13:磁铁矿。
图14:磁黄铁矿。
图15:赤铁矿。
图16:黄铁矿。

4. 锡和金的砂矿

曾有报告指出,在上塘一带的冲积物中发现含有少量锡及金,估计是来自邻近的幼粒花岗岩中的岩脉。锡及金矿在流水中经过重力筛选,富集形成冲积砂矿沉积。

非金属矿物

在香港曾经被商业开采的非金属矿物,包括高岭土、长石、石英、绿柱石及石墨。

高岭土曾在茶果岭、赤鱲角﹝图17﹞及青衣开采,但尚有多个位于香港西北部较小矿产,亦曾被开采。

长石一度在茶果岭的一条大岩脉中被开采,而石英则来自多个以开采花岗岩质土壤及石英脉为主的石矿场。

于魔鬼山,绿柱石与在花岗岩中的钨脉相关,但从没有被商业开采过。而石墨则曾于大小磨刀洲上,变质沉积岩的夹层中广泛开采。

长石

烧制陶瓷、瓷砖及玻璃用的高质碱性长石﹝图18﹞曾于沙田铜锣湾的伟晶花岗岩中开采出来。碱性长石及斜长石﹝图19﹞亦曾于茶果岭的花岗岩中,受风化的岩墙内、以及大小磨刀洲和赤鱲角上开采得出。

图17:昔日赤腊角岛上的高岭土矿。
图18:碱性长石。
图19:斜长石。

石英

香港多个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壤和厚石英矿脉区均曾开采出石英﹝图20﹞,另外,石英沙亦是在赤鱲角开采高岭土时的副产品。位于白角、望后石、樟树头、大屿山望东坑、小榄、米埔、沙田铜锣湾、针山、上葵涌和荔枝角的小规模矿场,均曾开采石英矿脉。石英海沙亦是多项重要填海工程的填料来源,如赤鱲角、西九龙及葵涌货柜码头。

绿柱石

于魔鬼山一带热蚀变质的细粒花岗岩中,发现含钨锰铁矿的石英脉,曾有报导指其中可开采出高质的绿柱石﹝图21﹞,但这些矿物却从未被商业开采。另外,于鹤咀山一带亦发现小量绿柱石。

石墨

于大磨刀上的石英岩、变质砂岩及变质粉砂岩的不同层理间发现有石墨﹝图22﹞,曾经在岛上开采。该斜倾的石墨层的厚度达4.5米。

图20:石英。
图21:绿柱石。
图22:石墨。
香港的采石业Expand

香港的采石业

采石业是一门重要行业,提供建筑石材及混凝土的石料。然而,鉴于采石是一项急速的人为侵蚀作用,会急剧地改变地貌。在制造侵蚀痕迹之余,同时重新分布大量以花岗岩为主的物料。

早于1966年前,香港有不少持有「许可证」的小型石矿场,主要从事生产建筑石材,而最后一家持「许可证」的石矿场于1974年关闭,以便让予较大型的特许石矿场。

在1978年之前,本港所有经处理的石料皆来自香港的石矿场。其后石料开始进口。至1987年,约有百分之四十四的需求,是从深圳及珠海经济特区的入口而来。此改变减轻了香港受土地有限及石矿场关闭的压力影响。

1980年,由政府经营的两家大石矿场及七家合约石矿场,共生产约1,500万吨石料。到了1988年,数目已减至一间由政府经营及五家合约经营者。

随著香港人口上升,整体石料需求亦同时增加。从1960年至1990年间,整体石料消耗显著增加,由300万吨增至1,800万吨。撇除期间人口上升了五成,这代表了每年每人的平均增幅由0.75吨调整至3.4吨。

如以侵蚀率来解读这些石料的开采数量,开采1,800万吨花岗岩相等于移离以全港土地面积为基础﹝1,105平方公里﹞的6.3毫米厚的岩层。

根据1989年订定的计划,香港目前余下三个营业中的石矿场。它们正展开复修绿化工程,以配合未来发展。石澳﹝将于2009年完成﹞、安达臣道﹝将于2013年完成﹞及蓝地﹝将于2015年完成﹞石矿场的复修工程,包括重整山坡的轮廓,以减少尖峭的山势,令山坡变得浑圆;种植树木及树丛,以及控制侵蚀。类似的复修工程亦曾于南丫岛进行,并已于2002年完成,该处形成一个面积共0.49平方公里的绿色地带。

复修工程除了包括改善在石矿场的地景外,亦同时生产可供销售的石料。安达臣道石矿场于2013年将可生产共5,000万吨岩石﹝于2006年产量为26万吨﹞、石澳石矿场将生产共2,300万吨,而蓝地石矿场将生产共650万吨。

石矿场无论大小都是香港地景的特征,并可于许多地区观看得到,显示出人类对「侵蚀作用」作出的贡献。


图23: 位于东九龙的安达臣道石矿场。
离岸沙源Expand

离岸沙源

随著市区迅速发展,香港对沙粒和填海物料的需求不断增加。早于1920及1930年代期间,幼细的沙粒多从香港的海滩抽取。由于过度开采,以致政府于1935年制定「沙粒条例」以规管自然沙粒的搬运。在1950年代,香港首次利用海沙进行工程项目。在1960年代,政府展开一项海沙的调查,并纪录了约三千万立方米可用于工程项目的海沙蕴存。但到了1980年代,填海规模扩大,对沙粒的需求已超出香港的供应量。

自1982年起,透过有系统的地质调查及地质绘图,建立了香港的地质框架,亦有助于探索离岸的沙粒资源。土力工程处于1988年开始进行初步沙源调查,在中部及西部水域勘探到约一亿立方米的沙粒及砾石沉积物,以供填海及工程之用。这初步勘察获得成功后,调查范围延伸至东面水域,称为「海床物料」研究。这些勘察根据对香港的离岸表土沉积层及古地理的了解,从而按地质环境推断沙粒的沉积地点。这项研究一方面勘探沙粒资源,另一方面对离岸的地质情况有更精准的认识。「海床物料」研究已勘探得到14个沙粒沉积体,发现合共有五亿八千八百万立方米的沙粒资源﹝图24﹞。


图24:海床资源、挖泥区及淤泥卸置区。

返回